第(2/3)页 广阔的训练场上,弥漫着汗水和机油的味道,也隐藏着看不见的暗流与博弈。 为了让这支新生的邦特兰州防卫军尽快形成有效战斗力,靳南从5C佣兵团的老底子里,精心挑选出了140名拥有尉官军衔退役背景、军事素养过硬且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队员。 采取“1带10”的模式,每人负责训练十名防卫军新兵,确保训练质量和纪律灌输能落实到每个人头上。 同时,靳南亲自操刀,制定了一份极其详尽且高强度的每日训练计划表。 这份训练计划除了包含必不可少的体能训练(武装越野、力量耐力)、战术训练(单兵、班组、连排协同)、射击训练(从武器保养到实弹射击)、队列训练(培养纪律性和团队意识)之外,还别出心裁地加入了一项“文化课”。 文化课安排在白天一个半小时,晚上再加两个小时。 “文化课”只是一个对外的掩护说法,其实际内核是“思想教育课”。 由于语言壁垒,这门关键的课程暂时只能由靳南和王雷这两个目前5C内部唯二能较为流利使用索马里语的人亲自负责。 他们的思想控制策略,主要围绕“大家庭”和“救世主”两大核心逻辑来构建和推行。 所谓“大家庭”逻辑,就是指通过各种仪式、符号和日常灌输,强调5C佣兵团与邦特兰州防卫军是一家人,荣辱与共,你中有我我中有你。 通过设计独特的军团徽章、旗帜,设立集体荣誉和奖励,不断强化防卫军士兵对5C佣兵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,从而在情感和利益上,将这两支名义上独立的军队进行深度捆绑。 而“救世主”逻辑,则是致力于塑造5C佣兵团的崇高形象——他们所做的一切,包括训练防卫军、提供装备,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帮助索马里结束长久以来的混乱与苦难。 简单来说,就是让这些懵懂的防卫军新兵逐渐认知并坚信,是5C将会带领他们扫平战乱,给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带来久违的和平与秩序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