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可就在开口前一瞬: 他心底又涌起那一丝强烈到几乎压不住的疑问: ——那位大尧奇人……究竟是谁? ——若有机会,我清国公,一定要问清楚! 但此刻不是问的时候。 他把那份震动压回心底。 …… 正厅里的气息在清国公那句话落下后,再次凝滞起来。 火光“呼”地跳了一下,仿佛也被那句意味深长的“从你们三人之外选一人”所震动。 左司长最先反应过来,喉头滚了一下,压着声音问道: “国公……既如此,不知……这三人之外之人,国公心中可已有了人选?” 他的语气里带着极深的谨慎—— 既怕听到不合己意的名字,又怕清国公一直不说。 右司长也抬起眼,目光冷静中带着掩不住的焦灼: “是啊,国公既言有策……那应当也想好了该由谁出面吧?” 第三名大臣更是忍不住往前踏了一步,声音压得更低: “国公,我等已经听从您的主意,那……您心中,可有那位中立之人的名字?” 三道目光同时落向清国公。 火光把他们的眼眶照得反复明亮又阴暗,看上去像三口被风吹动的深井,井底全是看不清的阴影。 清国公目光沉静,像是在斟酌,其实是在压下心底那股被幕后之人逼出的冷汗。 他缓缓抬眼,语气平淡,像是在陈述一个理所当然的事实: “既要在你们三人之外,且又需得身份够……才能服众。” 三名大臣的眉头微动,彼此之间却没有反对。 因为这是共识。 身份不够,再中立也没人信服。 清国公继续道: “而且,此人须得没有实权,方能真正中立。” 此言一出,三人的眼底同时闪过一抹理解—— 没有实权,就意味着他们三人依旧掌握主动权。 清国公心底冷笑: 果然,算得太准了,这些人上钩比想得更快。 他继续道: “既不能是你们三位,也不能是你们三位的心腹,更不能让某一方得利过多……” “那——此人是谁,其实已经呼之欲出。” 三名大臣呼吸齐齐一紧。 清国公缓缓吐出那几个字: “——拓跋燕回。” 轰。 这名字落下的一瞬,三名大臣的心绪像被点燃的油灯,火苗猛地窜起,却又被下一瞬的理智迅速压住。 三人同时怔住。 随即—— 理解、松动、接受…… 像水波一样在他们的眼底层层涌开。 左司长先是愣住,而后眼底的顾虑被一点点抚平,喃喃道: “拓跋……燕回?” 他重复了一遍,仿佛在确认这个名字是否真如听上去那样“无害”。 右司长眉头紧皱了三息,忽然轻叹: “的确……她是当朝公主,身份贵重,足以压得住阵脚。” 第三名大臣也反应过来,连连点头: “是啊!皇室血脉,谁都挑不出毛病!” 清国公看着三人表情一点点从疑惑变为认同,心底愈发笃定—— 幕后之人真是可怕,他连这三人的心理变化,都算得清清楚楚。 左司长沉声道: “且公主一向不涉政事,无派系,也无心腹!无权、无兵、无根基!” “再合适不过!” 右司长也点头,甚至出现了半点欣慰之色: “是啊,公主代政,也无需担心翻盘之祸,她没那个力量。” 第三名大臣更干脆,像是怕别人反悔似的: “国公此举……真是大公无私,照顾了大势,也照顾了我们三人的平衡!” 三个人几乎在同一瞬间接受了这个名字。 没有丝毫起疑。 没有丝毫防备。 清国公看着他们这幅如释重负的模样,只觉得心底升起一股说不出的复杂情绪。 他们不是相信拓跋燕回。 他们相信“能掌控的权力”。 清国公微微闭了一下眼。 这三人哪里知道—— 拓跋燕回只是不涉权。 但那位隐藏在她身后的奇人,却能让他们三人连被算计了都毫无察觉。 清国公的声音在这安静又诡异的气氛中响起: “既然……你们三位都认为拓跋燕回最为合适……” 他看了他们一眼。 三人几乎同时点头。 态度极其一致,甚至带着一丝抢先表态的焦急: “正合适!” “国公高见!” “燕回公主代政,最能服众!” 清国公缓缓道: “那……不如我等共同署名,起草诏书——” “在大汗得胜归来之前,由拓跋燕回公主暂理朝政。” “以安军心、抚百官、稳大都。” 话音刚落。 三人竟齐齐松了口气。 就像终于看到了一条能让自己活下去、不被他人压死的路。 几乎没有任何犹豫,三人连声应下: “愿随国公之意!” “请国公主持草诏!” “我等附署就是!” 清国公点点头。 口中淡淡吐出一句: “既然如此——便如此定了。” 火光在他脸上的明暗交替间跳动,他的神情像沉稳的老松,纹丝不动。 但下一瞬—— 烛火亮了一刹那,照出清国公眼底深处一抹极隐、极淡、却压不住的笑意。 不是狂喜。 不是得意。 而是一种—— “棋落如算”后的冷笑。 他缓缓抬眼,似乎透过火光,看到了远在大都之外、那个真正布下此局的怪物般的谋士。 心底第一次毫不遮掩地承认: ——目的,达到了。 ——且完全按照他预期的方式达到。 他甚至不敢确定: 这一刻究竟是自己在推动局势前行。 还是那位奇人透过他,推动整个大都朝局前行。 清国公心底掠过一丝冷意。 但脸上,仍是一片古老的宁静。 他站起身,环顾三人: “诸位——随我去起草诏书吧。” 三名大臣连忙躬身: “是!” “愿随国公!” “请国公带路!” 他们丝毫未察觉。 从他们踏入清国公府的那一刻起—— 他们就已经不是权力的主宰。 而是三颗被人推来推去的棋子。 只是,他们永远不会意识到。 而清国公…… 他深吸了一口气,压下心底的震动。 迈步走向厅外。 风雪正紧。 天地将变。 局势也将因这一道诏书——彻底倒向那位奇人所希望的方向。 …… 大门被推开,又被缓缓带上。 门扇合拢时那轻微的“碰”声,在空荡的厅中显得格外清晰。 随后,是一阵越来越远的脚步声。 左司长的步伐沉稳而急促; 右司长脚步带着轻微的外八; 第三名大臣步伐虚浮,踩在青石地面上甚至有一点拖音。 清国公的脚步声最稳,落地极轻,却有一种压住其他所有声响的威势。 脚步声穿过廊道,越走越远。 第(2/3)页